据央广网报道,深圳日前举行了全市幼儿园美育浸润交流活动,来自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及幼儿园的代表齐聚一堂,通过交流分享幼儿园多样化美育实践路径,为全市幼儿园开展美育浸润提供行动样例,努力建构“大美育”协同发展新格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然而,当前幼儿园美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研究发现,不少幼儿园将美育窄化为美术、音乐技能训练,仅少量园所建立了系统的美育课程体系。在美育观念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许多幼儿园和家长对美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将美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教育,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美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深远意义。
在笔者看来,幼儿园阶段开展好美育,首先应完善美育课程体系,以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基础,设计丰富多样的美育课程。上海某幼儿园的“生活美育”课程颇具启示:早餐时让幼儿观察面包的纹理、牛奶的光泽,感受食物的色彩搭配;散步时引导他们聆听风声、鸟叫,辨别自然的声音节奏……这种将美育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做法,让审美教育变得自然而生动。同时,幼儿园应注重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幼儿教师美育素养不足问题,可建立“专项培训+园本教研+实践反思”的立体化培养体系。例如,深圳开展的“幼儿美育导师计划”,通过邀请艺术家入园指导、组织教师参与艺术工作坊、开展美育案例研讨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美育实施能力。同时,幼儿园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改变以“像不像”“准不准”为主的技能评价标准,转而关注幼儿在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表达。
幼儿园可通过“亲子美育工作坊”“家长审美课堂”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美育观念。广州某幼儿园发起的“家庭美育100天计划”,鼓励家长每天与孩子共同完成一项审美任务:欣赏一幅画、聆听一段音乐、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此外,社区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场景。
教育行政部门应将美育纳入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明确美育课程占比、师资配置标准、环境创设要求等具体指标;设立学前美育专项经费,支持园所开展美育创新实践,如“美育特色园”建设、美育资源库开发等,从制度层面保障美育的落地实施。
当我们在幼儿心中种下美的种子,给予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就是在为未来社会培育具有丰富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山东省单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研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8日 第02版
作者:张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