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个故事会,从田野中“长”出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6:04:00    

本报记者 付明丽

贵州省贞丰县丰茂街道珉城社区,“大山小爱”团队运营的图书馆内,社区居民和孩子一起读书。 “大山小爱”团队供图

“当一个庄稼人,种好了她的庄稼,诗歌自然而然就从她的田野里生长了出来……”

4月23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分论坛乡村阅读“故事会”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台上,来自甘肃省武威市的农民诗人裴爱民用方言朗读了专门为这次活动创作的诗《给阅读的情书》。

宁夏“拇指作家”马慧娟、甘肃“读行侠”朱彦军和“田鼠大婶”裴爱民3名农民作家分享了阅读故事。3个人都曾面临“农民读书有啥用”的质疑,他们用多年的坚持和热爱证明:阅读点亮梦想、改变人生。

白日耕作、夜晚读写,是宁夏西海固许多农民作家的生活方式。吴忠市红寺堡区玉池村村民马慧娟只有初中学历,10余年来坚持用手机写作,按出了300万字,出版了8本书,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有人说这是一个人生逆袭的故事,但我想说,这也是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故事。”活动现场,马慧娟鼓励大家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勇敢书写自己的故事。

“我是阅读的直接受益者。因为阅读,我有了一份正式工作。”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魏沟村村民朱彦军从小酷爱诗歌,打工30多年从未停止阅读,还获得了《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季亚军,从一名水暖工成为县文化馆职工。

近两年,朱彦军受邀到各地分享读书经验,参加了近百场交流活动。“读书是第一等好事,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享受阅读的快乐。”活动现场,朱彦军说。

“老师,山桃熟了!”台上,伴随着木叶吹出的悠扬乐声,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家乡的方言演绎原创诗歌《山桃味的夏天》。

孩子们口中的“老师”,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大山小爱”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周蓓蕾及其公益团队的成员们。从事乡村教育公益14年,周蓓蕾发现,“小朋友的学习、理解、表达等很多能力都和阅读有关系。打开乡村教育的大门,阅读是最好的钥匙。”

2019年以来,“大山小爱”开启了社区教育的探索,在贵州开设了8所社区图书馆。现场,周蓓蕾分享了一张照片:在一家社区图书馆,奶奶静静地坐着陪孙儿看书。“阅读的风尚正在慢慢形成,再过几年,一定会有更多改变。”周蓓蕾充满信心。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对阅读的渴望,湖南省常德市文家店社区农家书屋管理员宋庆莲很有共鸣。她所在的农家书屋已经办了15年,全天开放、全年无休、免费借阅。“我想把书屋户外区域改造成儿童乐园,让孩子们拥抱自然、感知世界。”宋庆莲说。

山西省高平市良户村和湖南省浏阳市杨花村,两地相距1000多公里,“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并无二致。良户书院,是山西首家乡村阅读中心。负责人鲍贵云介绍,书院成立以来定期举办读书活动,并不断完善功能,成为省内重要的文化地标。杨花书院,是湖南特色农家书屋的代表之一。“书院最大的特色是文旅融合。”负责人刘良洪介绍,杨花书院将研学实践、休闲旅游、农耕体验融于一体,焕发新生机。

“书屋不仅为村民提供阅读空间,还联动乡村博物馆、手工艺工坊,为村民创造就业增收新路径。”浙江省杭州市百丈镇鑫藏修公益书屋创始人金旸介绍,浙江已建成1.8万余家农家书屋,助力非遗传承和艺术乡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8日 12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