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巨大的洋葱,人类至今才勉强剥开它的最外层。
在薄薄的地壳之下,隐藏着厚达2900公里的地幔层——这里没有岩浆翻滚的炽热地狱,也没有科幻电影中的地心文明,有的只是缓慢蠕动的固态岩石。
科学家曾长期认为其质地如同均匀搅拌的浓稠焦糖,但近年发现其中存在未充分混合的巨型区域,犹如曲奇饼中未融化的巧克力块。最新研究正逐步揭开这些地质“团块”的神秘面纱。
地壳之下数千公里处有两座“超级地幔岛”,分别位于非洲和太平洋下方,该图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推断出的“超级地幔岛”LLSVPs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地幔深处的 “超级地幔岛”
在地球地幔深处,潜藏着两块巨型“岛屿”,每块面积堪比大陆。乌得勒支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这些区域不仅比周围已知俯冲板块的其他结构更热,且历史极为悠久,可能已有 10 亿年历史。这表明地球的地幔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运作,流动速度可能没有预期的那么快,混合程度也可能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超级地幔岛”LLSVPs 的位置以及地震波速度和衰减的地球横截面示意图。左图颜色从冷到暖代表温度的从低到高;右图中颜色从冷到暖代表地震波的速度降低的从多到少。(图片来源:乌得勒支大学)
故事要从50年前说起。当地震学家分析全球强震数据时,发现了一个诡异现象:当强烈地震产生的震波穿越地球时,某些穿过地球的地震波会在非洲和太平洋下方突然“腿软”,速度显著减缓2%,仿佛踩进了看不见的泥潭。
科学界因此将这些区域命名为大型剪切波低速体(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s, LLSVPs)。
经过数十年观测表明,这些古老被埋藏的“超级地幔岛”被发现隐藏在非洲和太平洋之下,距离地球表面约2900公里。
而波速减缓是因为LLSVPs温度更高,就像炎热天气中跑步速度会变慢一样,但关于其成分、沉降时间及对地幔对流的影响,科学家们对此知之甚少。
三维衰减模型突破
近期,研究团队采用创新方法分析“超级地幔岛”LLSVPs的组成与活动特性。除波速外,他们首次系统测量了地震波穿过地幔时的衰减(能量损耗)强度。结合波速与衰减数据,研究者得以窥见LLSVPs的深层特征。
板块俯冲过程示意图以及从 LLSVP 升起的地幔柱。图中右边LLSVP的矿物颗粒比左边俯冲板块中的矿物颗粒大。(图片来源:乌得勒支大学)
地幔主要由橄榄石等矿物构成,这些矿物的晶粒大小决定了岩石的“性格”。从俯冲带沉入地幔的冰冷板块,就像被丢进碎纸机的文件,在高温高压下碎成细密晶粒。
地幔深处除“超级地幔岛”外,周边还分布着由俯冲板块构成的俯冲板块积聚,这些区域温度较低,地震波传播更快。
但新模型显示,“超级地幔岛”LLSVPs虽使波速降低,却未造成明显能量损耗;相比之下,周边积聚区域表现出强烈衰减。
这种差异源于构造年龄。随着岩石在上下地幔边界沉降,矿物晶体经历压缩与重结晶,形成细小晶粒并随时间缓慢生长。
细晶结构因晶界密集会显著削弱波能,年轻区域因晶粒细小会导致强衰减,而“超级地幔岛”LLSVPs的低衰减特性揭示其晶粒尺寸远超周边区域,暗示其形成年代远早于周边积聚区域。
因为这种粗晶结构赋予超级地幔岛刚性,使其脱离地幔对流运动。研究证实“超级地幔岛”LLSVPs是至少存在5亿年的长期稳定构造,这意味着地幔并非充分混合体。
电影《地心历险记(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剧照
从凡尔纳笔下的地心冒险,到今日科学家解读地震波密码,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想象从未停歇。这两座超级地幔岛的发现,让我们得以窥见地球史诗的冰山一角。
随着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发展,我们有望建立更精确的地幔模型,这些研究可能解锁地球的 “自我修复” 机制,帮助我们预测并控制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或许在本世纪末,人类将首次绘制出完整的地球内部结构图。
未来某日,或许人类永远造不出《星际迷航》中的曲速引擎,但能读懂脚下2900公里处的地震波密码,何尝不是另一种星际穿越?这些沉睡的超级地幔岛提醒着我们:最伟大的冒险,未必在星辰之间。
参考资料:
https://scitechdaily.com/buried-continents-ancient-mega-islands-discovered-deep-beneath-earths-surface/
https://www.newsweek.com/earth-buried-supercontinents-llvp-seismology-geomagnetic-field-2038738
https://igg.cas.cn/xwzx/cutting_edge/202205/t20220505_6442589.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rge_low-shear-velocity_provinces
编译:杨雨鑫
策划: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董淼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