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贷款就像春天的第一场雨,来得又急又及时!有了它,我们不仅备足了种子化肥,还赶上了农时,今年的收成有盼头了!”甘肃某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徐成有站在田间,望着刚播下的绿油油秧苗,言语中难掩激动。今年初,金昌支行的500万元“科创贷”资金到账后,公司一口气采购了优质菜种、有机肥和智能化灌溉设备,为春耕按下“加速键”。
而在50公里外的金昌市某农牧有限公司厂房内,总经理鲁天鹏正带着团队调试新引进的玉米种子分选机。“多亏了甘肃银行的300万元贷款,我们才能抢在播种季前囤种子和生物农药。现在设备升级了,生产效率翻倍,农户们的订单也能按时交付了!”说话间,他望着百亩田地里的正在耕种的农用机,眼神里透着对丰收的期待。
甘肃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大棚全景
甘肃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永昌县清河镇老牌农业企业,承包着周边2万多亩农田,主打高原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和销售,形成了集蔬菜生产、初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去年,该公司扩大销售线,入驻沿海十多家农贸市场,无公害蔬菜市场反响热烈。然而,扩大种植规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新品种授权费、有机肥采购、数字化农机租赁……“种子要钱,化肥要钱,连田埂上的物联网传感器都是钱。”徐成有苦笑道,“农民最怕误农时,可当时账上资金只够维持日常周转。”
同样陷入困境的还有金昌市某农牧公司。这家专注牛羊良种繁育和农产品种植的畜牧业科技企业,手握20余项国家专利,其研发的种养一体的畜牧模式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品质。但今年初,牛肉价格波动剧烈,企业既要囤积小种牛,又要升级分选生产线。“每天接几十个催货电话,仓库却空空荡荡,急得整夜睡不着。”鲁天鹏回忆道。
甘肃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棚育苗
“量体裁衣”的破局:科创贷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
转机出现在2月末。甘肃银行金昌支行客户经理在“客户大走访活动”中了解到两家企业的困境,立即启动“科创贷”绿色通道。“从提交材料到放款,全程不到10天!”徐成有至今记得那个周五下午,“手机短信提示500万元到账时,我正在地里看墒情,差点把手机扔地上!”
这笔资金迅速转化为高原夏菜种苗和农资。更让企业惊喜的是,贷款年利率较普通经营贷降低32个BP。“光利息一年就能省3万元,够给农田买灾害保险了。”财务负责人李斌盘算着,笑得合不拢嘴。
金昌某农牧公司则用300万元贷款打了一场“闪电战”:紧急购买优质小种牛,购置玉米种子,支付农资地租。“现在存栏的牛达到了500多头,产量增长了一倍。”站在养殖棚前,鲁天鹏底气十足,“今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没问题!”
金昌支行的“科创贷”绝非简单的资金输血。针对农业企业“轻资产、重技术”的特点,该行与科技局、金控担保公司合作创新模式,优先准入科技局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名单”,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省级以上认证的企业给予优先推荐。
“我们像种地一样经营客户关系。”支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打了个比方,“春天洒下‘及时雨’,夏天做好‘防虫害’(风险监测),秋天共同‘庆丰收’。”为此,支行专门成立“科创贷”党员突击队,联合科技局、金控担保公司打造多个“田间金融驿站”,客户经理每月带着移动终端下乡办公,把信贷窗口搬到村头地边。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07亿元,其中800万元以新产品科创贷精准滴灌至种植领域。贷款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下降8%,资金使用效率提升15%,真正实现了“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的良性循环。
甘肃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正在喷洒肥料
站在某农业科技公司的观景台上,千亩稻田碧浪翻滚,无人机正在喷洒叶面肥;农牧公司的种子加工车间里,金灿灿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这些生机勃勃的画面,勾勒出金融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更要给翅膀注入金融的力量。”未来,该行将把“科创贷”服务延伸至农产品深加工、智慧农业等领域,让更多‘金种子’在沃野上生根发芽,结出共同富裕的累累硕果。(甘肃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