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城市报】
北京时间4月3日,美国对外宣布实施所谓“对等关税”计划,挑起全球范围贸易战,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应,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中国在第一时间采取坚决有力的反制措施,与国际社会一道严正抵制美国关税单边霸凌,坚决捍卫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4月11日发布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自4月12日起,调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规定的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
多国政要和学者一致谴责美国的“关税大棒”,认为其不但无益于解决美国国内长期累积的低储蓄、高消费与制造业空心化矛盾,更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带来巨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企图脱钩全球劳动分工、打击价值链低端环节、推动制造业和加工业回流本土,能否如愿?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在海外布局与风险应对之间找到平衡?
坚决亮剑:
多措并举稳住基本盘
挑起关税战的美国“对等关税”,宣布将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征收不同水平的“对等关税”,将关税推至超出市场预期高位。
全球金融市场顿时剧烈动荡,美元指数大跌,股票市场、比特币等风险资产均出现暴跌,大宗商品亦大幅回落,极度恐慌情绪在世界蔓延。
面对美国单方面的极限施压,中国立即启动多项反制: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并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行出口管制,进一步将部分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同时在世贸组织就美国对华产品加征“对等关税”措施提起诉讼。随着美国几天内多次频繁提高关税税率,中方也在不断加大回击力度。
全球范围内,欧盟、巴西、智利、澳大利亚等多国政要均对美国此举提出谴责,认为美国的所谓“对等关税”偏离世贸组织原则,以本国利益凌驾全球多边规则,必然对包括美国消费者在内的多方利益带来严重损害。
尽管美国宣称此举能降低逆差、强化本土制造,但经济学界普遍质疑“对等关税”究竟能否解决美国长期的产业空心化、低储蓄与高消费结构矛盾。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吴金铎指出,本轮特朗普2.0时期的关税已演变成无差别型征收,不同于上一轮主要针对中国之举,如今覆盖面之广、强度之大堪称“供给冲击”。短期内,美国几乎无法迅速把制造业完整迁回本土,“对等关税”只能带来国内供需失衡,推升通胀和成本。
历史上美国多次祭出保护主义政策,但最终都因经济衰退或内部政治危机而被迫回调,而真正带来伤害的往往是美国自身。
“美国政府显然无视多边规则。”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一名欧盟政策研究机构的高级顾问直言,美国所谓“对等关税”的逻辑与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原则相悖,美方夸大自身受损,却对其长期在服务贸易与金融账户上的庞大顺差只字不提。该研究员表示:“从美国股票市场接连暴跌走势可见,资本对这种极端政策深感忧虑,市场也将‘用脚投票’,最终必将反噬美国自身。”
与此同时,全球股市应声巨震。从纳斯达克、道琼斯到德国DAX、日经225,主要市场都出现断崖式下跌。东南亚各国更因美国的“对等关税”而倍感压力。尤其是近年来承接中国部分产业转移的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将美国市场视为重要出口目的地,如今因关税飙升损失惨重。
在采访中,多家跨境电商平台与制造企业普遍反映压力正陡增。一名仰赖美国小件包裹免征条款的网店经营者表示:“美方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包免税,对我们这些利润率本就不高的商家意味着毁灭性打击。”
亦有部分外贸企业选择“零利润出货”来维系订单,但由于美国不断升级关税,企业终究难以承受。正如美国凯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韩利杰所言:“短期美国想寻求替代供应链并不容易,最终关税成本还是会转嫁到美国自身,包括消费者在内。”
护航产业链:
再平衡中谋韧性
美国“对等关税”触发中观层面的产业链重构,让东南亚等国陷入更多不确定性。过去几年,包括纺织、鞋服、电子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从中国向越南、柬埔寨等地转移,不少企业在当地设立工厂,一方面是看中低成本劳动力,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第三方出口”规避上一轮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关税风险。
彭博新能源财经光伏分析师谭佑儒告诉记者,光伏等行业的海外布局现多持观望态度:“原本的转移规划必须重新评估,一旦决策失当就可能血本无归。”
一名在中国广东与柬埔寨两地均设日用品工厂的公司负责人坦言,特朗普上一任内对中国征收25%惩罚性关税,已让他们与美方客户“对半扛”,利润几近枯竭。如今关税再度攀升,他们难以再次让利:“美国市场虽庞大,却对价格极其敏感,厂商与贸易商若无法平衡成本,就会迅速流失订单。”
跨境电商也难独善其身。原本对800美元以下包裹实行免税的T86清关模式被取消,改为按货值30%或25美元/件征收关税,并将于6月1日后升至50美元/件。曾依赖该模式的中国小包跨境业务首当其冲,跨境电商卖家常守义透露,全托管模式的中小卖家被打得措手不及,单品竞争力大幅下跌,物流时效也难保障,生存空间骤减。
博弈能力较强的出口商能将部分成本转嫁给美方。一名从事器皿出口的东部沿海贸易商直言,此前加征关税全部由客户承担,他们在美国以外仍有稳定市场,“宁可不做美国生意,也绝不让步。”而美国贸易商只能试图通过“抢运”来降低短期关税风险。
尽管东南亚产业转移势头或将放缓,但“对等关税”仍使拉美地区成为中国企业对美转口贸易的重要支点,各家航运公司正加快布局。中外运集运、阿联酋航运等7家亚洲航运企业将于4月30日开通“亚洲—墨西哥快线(AMX)”,中远海运集团在秘鲁投资建设的钱凯港已于2024年11月投运。
中国机电商会的主要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等关税”旨在遏制多国对美形成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依赖;但这种打压会严重破坏全球化分工,使产业链陷入紊乱和不确定。
该负责人评估,中美博弈下,各国都在重新衡量各自利益:亚洲主要经济体要么面临更高关税,要么对能否与美国达成豁免协议仍存疑虑。中国对东南亚的产业转移或被高额关税阻滞,而美国真正要让中低端制造业大规模回流本土并不现实。
受访专家普遍认同,“对等关税”对全球供应链形成严峻冲击,若衍生的供给端萎缩得不到缓解,美国国内或面临更高通胀与潜在衰退风险,最终可能被迫回到谈判桌上。
开放谋新局:
创新引领高水平合作
4月6日,商务部召开美资企业圆桌会,特斯拉、GE医疗、美敦力等20余家美资企业代表参会。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称,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沃土。与会企业代表普遍认为,此次会议传递了积极信号。
不少美资企负责人在其他场合也表示,稳定的营商环境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希望中美两国能通过谈判重回合作轨道。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企“出海”依然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为了对冲中美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部分企业正在考量与美洲、欧洲乃至中东等市场的新合作模式。中国航运企业在墨西哥、秘鲁建设新港口、新航线,也是一种“曲线”拓展。
在半导体、手机、光伏等高科技领域,尽管企业可能面临“黑名单”或“对等关税”风险,但整体“走出去”仍是大方向。正如一位资深半导体行业人士所言:“作为跨国公司,不能只依赖单一市场,我们必须全球多点布局,技术升级与供应链多元化才是应对关税和封堵的关键。”
除了产品多元化“出海”,为了更好规避美国贸易壁垒和制裁,一些头部半导体企业也在积极进行“产能‘出海’”。该人士称。
与此同时,中国继续展示对外开放的坚定立场,多次重申要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并通过改革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机制、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及资质许可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加快拓展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等方式,与各国建立更加紧密、互惠的经贸关系,让贸易伙伴更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
“关键要继续下好‘创新’和‘升级’这盘大棋。”一位专注制造业转移路径的行业观察家指出,如果仅停留在低端代工层面,被贸易壁垒挤压是难以避免的;但若能推动工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中国企业就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即使面对美国贸易封锁,也有足够韧性和多元替代路径。
从历史与现实中不难看出:美国挑起的“对等关税”虽对全球经济带来短期阵痛,却难以动摇中国外贸与经济的基本盘。中国正以更坚定的开放姿态与务实行动,全力维护全球经济合作的良性循环,并向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各方经营主体释放了清晰而积极的信号。
■中国城市报记者 孙雪霏
本文来自【中国城市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