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敦煌:奏响节约“食”尚曲 构筑文明新生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7:02:00    

在月牙泉畔、莫高窟下,敦煌这座承载千年丝路文明的古城正演绎着“舌尖上的文明”。作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地,敦煌市将千年丝路积淀的节俭基因与现代治理理念深度融合,通过推行“小份菜”“N-1点餐”等创新举措,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响应、全民参与的文明餐桌建设体系,让节约粮食、杜绝餐饮浪费从倡导口号转化为城市生活的日常范式。

“N-1点餐”树标杆 机关引领促共治

在敦煌市机关食堂,“N-1点餐制”公示牌格外醒目:10人就餐按9人标准点餐,不足10人按实际人数减1份。这份“点餐公式”背后,是全市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的6800余份《反餐饮浪费承诺书》以及350余场警示教育活动。“关键少数”成为节约示范者,党政机关食堂剩饭剩菜量较之前减少一成,形成强大的引领效应。

文明餐桌的“同心圆”从党政机关向全社会扩展,各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爱惜粮食伴我在校园”系列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粮食的旅程”实践课、国旗下演讲等形式,将“粒粒皆辛苦”的古训融入青少年教育。敦煌市第二中学的“光盘小卫士”活动不仅让学校食堂浪费现象基本杜绝,更通过学生带动数万个家庭参与节约行动。

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节约理念传播的前沿阵地,“节约读书会”活动中,居民从李绅《悯农》谈到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故事,在书香中追寻节俭生活方式;120余场“文明餐桌”主题讲座,邀请专家解读粮食安全形势,增强居民节约意识,社区家庭厨余垃圾量大幅减少。

各镇红白理事会将“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写入村规民约,1万余人次志愿劝导覆盖婚丧嫁娶等宴席场景,推动宴席菜单从“讲排场”转向“重品质”,平均每桌宴席食材浪费量下降20%左右,既减轻群众经济负担,又树立起文明新风尚。

“小份菜”革新消费 供给端激活节约

在敦煌天润大酒店,市民李瑞指着面前的小份菜拼盘说:“过去点大份菜常剩三分之一,现在小份菜搭配着点,人均消费降了不少,还能尝更多口味。”这样的消费转变源自敦煌对餐饮供给端的系统性改革。全市156家餐饮企业全面推行“大小份菜单”,35家线上平台同步上线1-2人份、3-4人份等多规格餐品,参与企业厨余垃圾产生量同比减少近两成,菜品点击率也有较大幅度提升,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各餐饮门店将节约理念融入消费场景,3100余张以敦煌元素为背景的“节约粮食”主题海报、1.5万余个“适量点餐”桌签覆盖全市餐厅;服务员主动提供“半份菜”“拼盘菜”建议,推出“光盘换果盘”“剩菜免费打包”等贴心服务。针对浪费行为,部分餐厅试点“厨余垃圾计量收费”制度,浪费现象减少近三成,节约从道德倡导转化为可量化的消费选择。敦煌特色菜品如大盘鸡、胡羊焖饼等推出小份版本后,既保留了地方风味,又让游客能以更经济的方式体验多元美食,深受中外游客欢迎。

多维浸润育新风 长效监管筑根基

在“文明敦煌”抖音号,“节约粮食挑战赛”话题下的65件市民原创短视频累计浏览量达596.5万次,150余条以莫高窟飞天元素为创意的公益短片在全城LED屏循环播放,3万份节约倡议书走进千家万户。通过“线上+线下”“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立体宣传矩阵,让“适量点餐、理性消费”的理念深入人心。

敦煌市将反餐饮浪费工作纳入食品安全风险分级评定、宾馆星级评审等重要考核指标,形成“考核-监督-整改”闭环管理机制。来自社会各界的退休干部、社区工作者、热心市民等20余名“文明餐桌义务监督员”每日深入餐厅、食堂等场所对浪费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教育。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40余家存在浪费问题的餐饮单位开展约谈整改,对情节严重的2起典型案例进行立案查处,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通过严格的监管,全市餐饮单位的文明经营意识显著提升,餐饮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2024年全市餐饮单位浪费投诉量减少超过三成,“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打包”成为主流消费习惯。

从莫高窟壁画中的农耕图景到新时代文明餐桌上的“光盘行动”,敦煌正以丝路重镇的文化自觉书写着节约粮食的现代篇章。当小份菜成为餐桌标配,当“N-1点餐”成为消费习惯,当每一粒粮食都得到尊重,这座千年古城用行动证明文明餐桌不仅是城市文明的标尺,更是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民生答卷。

如今的敦煌,无论是老字号餐馆还是网红打卡店,文明餐桌的标识随处可见;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节约粮食的行动蔚然成风。这场始于餐桌的文明实践,正成为敦煌城市文明的亮丽底色,也为新时代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提供了生动的“敦煌样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