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寨里的博物馆!一名教师的乡土文化坚守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2:46:00    

东方吐白,山里的寒气开始散去,田野间成片油菜花美景在晨曦中慢慢清晰起来。

一辆红色三轮车穿梭在田野间,驾驶座上的男子,不时地回头看看后车箱收回来的老物件,车辆驶向龙里县湾滩河镇金批村老猫头布依山寨。男子叫罗宗祥,是黔南州龙里中学的一名美术老师,经过30余年的奔波,他在布依山寨建成了这座独一无二的“怀珍博物馆”,演绎了一个人倾尽全力守护乡土文化的动人故事。

博物馆一角。

乡土情怀的眷恋

金色的阳光洒在怀珍博物馆,这座百年祖屋与新建房屋,在晨光中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整个博物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罗宗祥老师家的祖屋,岁月的痕迹在墙壁上留下斑驳的印记;另一部分是新建的房子,虽不奢华,却质朴而温暖。

博物馆一角。

走进祖屋的第一间屋子——怀珍堂,一股老物件特有的陈旧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过去的岁月。

“怀珍”二字,意义非凡,它既是对珍贵传统文化的怀念,也是罗宗祥父母名字“荣怀”与“如珍”的巧妙组合,饱含着他对父母深深的怀念。

罗宗祥的故事,要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他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从小与乡土为伴。父母的辛勤劳作,在他心中种下了眷恋乡土的种子。父亲的竹编、木工手艺,母亲作为布依族歌师和挑花刺绣能手的才华,让他自幼便浸润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这些儿时的记忆,也成为他坚守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

1991年,罗宗祥成为村寨里的第一位“公办”老师。这份职业不仅让他对知识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他更加珍视父辈留下的一切。

罗宗祥介绍部分红色文化。 宋学兴 摄

“这是我小时候第一回编的竹篓,没舍得扔。”在老祖屋的二楼,犁、刨、镰、斧、锄……这些陪伴他成长的传统农具静静摆放着,虽已陈旧,却被罗宗祥赋予了生命。

“其实读师范时,对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也愈发深沉。”罗宗祥告诉记者,成为美术老师后,他便经常外出采风、画画、摄影,记录着家乡的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采风时与一些民族文化专家学者交流后,他们对老物件的见解和对文化保护的热情,如同一把火,点燃了罗宗祥内心深处对非物质文化抢救与保护的渴望。从此,他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乡土文化收集整合之路。

追寻梦想的执着

爬山涉水、走村串寨,成了罗宗祥生活常态,他的身影频繁穿梭在各个村落间。

“附近每个村子我都走遍了,哪里有条小路,我比导航还清楚。”罗宗祥告诉记者,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四处寻找被遗弃老物件。每一次,只要听说哪个村子有老房子要拆,或者哪家有老物件要处理,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去。

罗宗祥展示他收藏的老物件。

有一次,罗宗祥听闻附近村寨有人要拆老房盖新房,急忙赶去。一座保存完好的木屋瞬间吸引住他的目光,精美的窗花、厚实的大门,满是岁月痕迹。他深感惋惜,于是找到主人家表达收购意愿。主人家被他的诚恳打动,愿意免费让他拆走。罗宗祥为表心意,还给了主人家1680元,为了避免老木房在拆时过度损坏,还自掏2万余元请另外一伙村民前来拆房。

然而,由于忙于教学工作,罗宗祥无法全程监督拆除过程。拆房人为图省事,用粗暴手段迅速推倒了那座老木房。当他再次赶到现场,眼前的景象令他心如刀绞:漂亮的木柱断成几截,精美的窗花碎成了片,完整的农具也变得支离破碎……化为了一堆“残渣烂片”。

家中的老物件,无论大小,罗宗祥都视作珍宝。宋学兴 摄

“破碎的这些东西都还在,想到这事,心里还难受得很。”提及此事,罗宗祥抿了抿嘴,极力抑制着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

时光悠悠,岁月沉淀下老物件越来越多。“为了让搜罗来的老物件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展示,创建博物馆的梦想也油然而生。”罗宗祥告诉记者。

2016年1月,罗宗祥创建怀珍博物馆的工程在兄弟姐妹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大姐刚领的退休金20万元也投入到新房建设中。”罗宗祥告诉记者,这一份份无私的帮助,让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每个房间都是时光的仓库

“这满栋楼的物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体力堆积出来的。”罗宗祥告诉记者。对老物件的热爱早已让他成为一名“发烧友”,收“上瘾”的他为了能继续收集,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不惜一切代价弄到家中,即使“拆东墙补西墙”都要想办法克服,生活总是节衣缩食。

罗宗祥收藏的老物件窗花。 宋学兴 摄

记者仔细数了数,他的祖屋和新房里,陶器、瓷器、六七十年代的缝纫机、收音机、留声机、电影放映机以及八九十年代的自行车、照相机……每间房屋,不是挂满了老物件,就是被物件堆满,这样的房间至少有20余间。踏入每一间,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各类元素充盈其中,仿佛瞬间置身于一座时光仓库,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罗宗祥的爱人罗黔梅是一名小学教师。起初,她认为罗宗祥在工作之余收集老物件,只要不影响家庭正常开支,也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便默许了。 后来,发现罗宗祥为收集老物件贷款,她觉得丈夫太投入,两人因此争吵不少。可实际上,罗黔梅心底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

罗宗祥收藏的部分老物件。

“平时和朋友出门逛街时,她们都喜欢买服装、化妆品、做美容,而我却得把钱省出来给丈夫还债。”罗黔梅向记者倾诉道,她坦言:“对收藏老物件,他太执着了,我不得不支持他。”

去年暑期,好几批大学生来到罗宗祥的怀珍博物馆参观,其中有他曾经教过的学生,这些学生回忆起在读高中时听罗老师介绍家乡民族文化的情景,感慨万千。“罗老师的课让我们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这次回来,就是想再感受一下那份浓浓的乡愁。”一位学生说道。

罗宗祥收藏的太师椅。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冲淡。罗宗祥深知这一点,他以自己的方式与时间赛跑,努力守护着民族文化的火种。这座深山之中的博物馆,或许在地理位置上有些偏远,也面临着诸多维护困难,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却无比深远。

吴文珑

贵州教育报记者 杨杰

编辑 杨睿

二审 贺韬

三审 王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