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高心同 通讯员 柯溢能 林琰旻
产教融合看浙江,创新创业看浙大。当“东方神秘力量”让人们的目光一次次聚焦浙江大学,一个疑问依然萦绕心间:高等教育成功服务现代化建设,浙大何以成为答案?浙大的创业雨林中,流淌着怎样的基因密码?
14日上午,“教科人一体 产学研融合‘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启动仪式在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举行。来自中央省市媒体的近50位记者代表现场调研走访了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平台和部分校友企业代表,并将在接下来的调研行活动中,深入走访、近距离感受教科人一体、产学研融合的“浙大模式”。
14日上午,“教科人一体 产学研融合‘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启动仪式在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举行。浙江大学 供图。
“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为国家育人,为社会育才,正是浙大最原始的基因密码。”现场,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率先解题,并分享浙大创新的改革实践。不管是在“系”的主体机构下设立教研室及工分制改革,还是面向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浙大科技园、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的搭建,集聚多方位资源优势,为教师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团队和政策支持……浙大踏着一枚枚“求是创新”的脚印,谱写创新创业的基因脉络。
启动仪式后,记者来到了调研行的首站——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研发的钢琴机器人在黑白键前舞动手指,弹奏一曲《梁祝》;教育长江学者、浙大教授申有青团队历经十五年,用一款小分子抗肿瘤药,为肿瘤靶向治疗带来更优解;浙大系企业浙江浙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每年为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提升新能源消纳1. 2亿度电、减少碳排放56万吨……一个个案例,一句句讲述,让创新创业的答案悄然涌现。
启动仪式后,媒体记者在调研行的首站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走访调研。浙江大学 供图。
答案一,基础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浙大以深厚基础研究与学科交叉融合为沃土,构建“学科-课程-实践”贯通的创育体系,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
答案二,科研平台助力成果转化。恰如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诞生数个“小龙”,浙大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还在不断集聚高精尖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推动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答案三,制度沃土涵养蓬勃生态。浙大总部园发挥校友经济、总部经济集聚优势,探索“政府引导—高校支撑—企业主导”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双向奔赴、创新生态全要素赋能”的科产融合机制,打造龙头企业-成长企业-初创企业一体发展的科创雨林生态,为全国科创平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答案四,行业翘楚引领创业活动。浙大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与高精尖人才集群,深度融合“四链”攻关核心技术,推动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当独角兽企业非夕科技在“自适应机器人”的新天地冲风破浪,其创始人浙大机械工程学院、辅修竺可桢学院ACEE校友王世全不忘初心:“浙大求是务实的精神,鼓励专注深耕、开放创新的培养体系和产学研平台,深厚的校友资源让我深深受益。 ”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浙江大学 供图。
答案五,求是精神赋能科创实践。面对媒体,浙大总部园准独角兽——浙达能源董事长蒋雪冬在展示浙达成就前深情回顾:“我们的团队都来自浙大,母校创业创新的精神,始终在我们的血液中涌流。这是我们成立浙达的精神起点。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在母校的支持下,在技术创新及人才输入中,我们也不断输出我们的产品与服务。”
据了解,本次调研行将深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中西部地区,走进千行百业创新创业的现场,全景化、沉浸式、行进式调研采访创新创业的浙大师生校友奋斗故事、面向产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全链条孵化转化的特色案例,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探寻故事背后的基因密码,展现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担当作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