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7日消息(记者 宋雪)清明佳节,春和景明,处处洋溢着盎然生机。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清明节假期3天,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漫步于翠柳拂堤的河畔,或穿梭于繁花似锦的山间,尽享春日美景。
观风景、品文化 年轻人“奔县”又“进村”
这个清明假期,山水徒步、文化深度游走俏。文化和旅游部发布32条乡村旅游线路,“时令采摘”“挖野菜”等乡村体验搜索热度上涨。
年轻游客汉服出行、踏青赏花,带动热门旅游目的地文旅消费。根据美团数据,清明假期,洛阳汉服搜索量位居全国第二,南京“秦淮河汉服妆造”搜索量上涨超600%。贵州更是将当地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体育赛事融合,提供透明玻璃船、树上探险、旅拍等新玩法,让当地文旅消费更契合年轻人的喜好。
途牛旅游网数据显示,“名山胜景+文化寻踪”是清明出游的热门主题之一,包含灵山秀水、文化遗迹的短途跟团游产品热度攀升显著。“徒步登山领略山水之美,探寻古迹感悟传统文化底蕴,让我的假期出游更有意义。”上海游客黄女士表示。
从郊野观光到“打野体验”,不少年轻人直奔田间地头挖野菜,乡村游步入深度旅游新阶段。美团数据显示,清明假期,“打野”搜索热度同比增长228%,成都、重庆、长沙、杭州、青岛搜索热度位居前列。
“清明假期独特的节气优势,吸引年轻人走进大自然体验春日风光,而传统节日民俗与赏花、美食、‘打野’等新玩法交汇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深度旅游的内涵。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奔县’‘进村’,深度旅游也从城市向乡村辐射,全面激活区域旅游消费活力。”美团旅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构家庭出游生态 “新银发”成消费新势力
今年清明假期天气普遍较好,部分机票酒店价格较低,老年人也加入了出游大军。在去哪儿平台上,今年清明假期,老年人入住酒店的订单量同比去年清明,增长了三成以上,是增幅最高的群体。
随着有钱有闲的“新银发”批量退休,他们也成为文旅市场争抢的热点群体,各地景区纷纷出招,进行适老化改造。今年,泰山景区投入了“登山助力机器人”,即使是老年人,穿戴着这款特殊设备,也能挑战五岳之首;各地银发旅游列车成为今春焦点:4人包间设计、加宽8厘米的铺位、防滑洗手间和坐便器扶手,让老年游客“睡得舒适、行得安心”。一些景区已经开始增设无障碍通道、缓坡、无障碍厕所等设施,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等,以方便老年游客游览。
不少年轻游客在社交媒体分享与父母清明同游的经历。“以前总嫌爸妈拍照不好看,现在才发现他们镜头里的春天别有韵味。”长沙白领小林发布与父母同游张家界的视频,获得不少点赞。这种“年轻人策划+老年人体验”的共游模式,正重构传统家庭出游生态。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表示:“往年清明并不算旅游旺季,但今年清明的旅游市场却更加活跃。年轻人走得更远了,而老年人不局限于淡季出行,也加入了假日出游大军。种种数据表明,今年旅游市场消费更具活力。”
祭祖文化与现代度假“双向奔赴”
在目的地的选择方面,清明假期旅游市场呈现祭祖文化与现代度假方式“双向奔赴”的特点。携程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深圳、南京、重庆、武汉和西安位列假期前十大热门城市,这些城市或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或凭借丰富的旅游配套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
与此同时,这些城市也向其他城市释放回乡祭祖潮,这种双向流动在粤港澳大湾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清明假期期间,香港居民入境内地订单量同比攀升35%,深圳、东莞、汕头、汕尾等侨乡凭借宗祠文化及特色美食成为香港人寻根问祖的热门选择;而内地居民打卡香港M+、山顶缆车等知名景点的订单量同比增幅更是超过100%,实现了以节气为纽带的文旅氛围传播。
清明假期,众多游客追寻先辈足迹,掀起红色旅游热潮。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多地红色旅游景区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广大游客通过参观游览、参加主题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传统节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与文化底蕴。业内认为,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与深度融合的当下,“节气 + 文旅” 模式正逐步崭露头角,将成为旅游企业创新产品的关键。节气元素融入文旅产品之中,能够以全新视角激活文化传承活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