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车财观
近年来,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在政策松绑与技术革新双重驱动下高速发展。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分析,预计2024年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4190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作为行业龙头,京东健康依托京东集团的供应链与流量优势,构建了覆盖“医+检+诊+药”的生态闭环,其市值更是一度突破3000亿元。就在前不久,京东健康更是交出了一份颇为亮眼的成绩单。财报显示,2024年,京东健康实现总收入达582亿元,同比增长8.6%;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下净利润达47.92亿元,同比增长15.9%。
然而,光环之下暗流涌动:其商业模式被质疑过度依赖医药零售、医疗资源整合深度不足,技术应用亦陷入“创新泡沫”争议。
电商基因驱动的“医+药”双轮模式
自2019年独立运营以来,京东健康始终以“零售基因+医疗场景”重构传统医疗价值链,其以医药电商为入口,通过自营药品零售、平台化服务与在线问诊形成商业闭环。
一方面,供应链效率构建起了京东健康的核心壁垒。京东健康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其供应链与物流体系。依托京东集团深耕多年的物流基础设施,其药品配送网络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从中心城市到偏远乡镇逐步渗透。尤其在紧急医疗需求场景下,这种供应链优势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疫情期间,平台通过动态调配仓储资源,曾创下8小时内完成跨省药品调拨的记录,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燃眉之急。不仅如此,京东健康还通过自营仓储与冷链技术,确保了药品流通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特别是对胰岛素等特殊药品的精准温控,进一步巩固了 “正品保障”的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不同于单一的在线问诊平台,京东健康尝试构建“医药闭环”生态。用户在平台上完成购药后,可通过系统自动关联复诊提醒,形成从药品购买到健康管理的完整链路。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增强用户黏性: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平台通过定期配送提醒与用药指导,逐渐培养用户习惯。同时,引入保险支付环节后,用户既能享受即时购药的便利,又能获得后续医疗服务的保障,形成消费闭环。
只是,电商基因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优势,也让京东健康陷入“流量变现”的窠臼。平台上高毛利的保健品与OTC药品占据显著位置,而严肃医疗服务如专科问诊、疑难杂症咨询等内容相对薄弱。这种失衡导致用户对平台的认知逐渐固化,将其视为“线上药店”而非专业医疗入口。此外,过度依赖C端市场的策略使其在医疗资源整合上进展缓慢,未能真正触及分级诊疗等核心命题。
与此同时,供应链与物流体系的重资产模式也带来了隐性成本。京东健康的物流优势虽强,却难以完全抵御即时零售的冲击。美团买药凭借本地生活服务的流量入口,快速抢占O2O市场份额,倒逼京东健康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布局“京东买药秒送”。此外,医保支付的区域性限制仍是一大痛点。尽管京东健康已在18个城市开通线上医保支付,但全国范围内的医保对接进展缓慢,用户购药仍需自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价格竞争力。
数字化工具的双刃剑效应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京东健康试图突破传统医疗的时空限制,但其技术应用始终伴随着价值争议。
一来,京东健康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图像识别辅助医生诊断。在缺乏三甲医院的县域地区,这种技术可帮助基层医生快速识别常见病症,降低漏诊风险。例如在影像诊断领域,系统能够快速标记可疑病灶,为经验不足的医生提供参考,显著提升诊断效率。这种技术赋能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更让偏远地区患者获得接近一线城市的诊疗标准。
二来,京东健康正通过可穿戴设备与健康管理平台,尝试将医疗服务前置到预防阶段。用户日常健康数据被整合分析后,系统能识别潜在风险并及时干预。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重治疗轻预防”的局限,尤其对慢性病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例如糖尿病患者通过持续监测血糖数据,能够动态调整生活习惯,减少急性发作概率。
只是,必须要说的是,技术应用的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比如,AI推荐系统更倾向于引导用户购买高价服务,而非基于真实医疗需求。在某些案例中,算法甚至出现误判,导致用户信任度下降。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投入的重心偏向于用户体验优化,而非攻克医疗核心技术难题。这种“表面创新”难以解决行业根本痛点,反而可能加剧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专业与困境的博弈
医疗服务是京东健康突破“医药电商”天花板的关键,但这条转型之路同样充满荆棘。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京东互联网医院日均在线问诊咨询量已超49万。由此足见,京东健康的医疗服务板块潜力之大。
一是,京东健康构建了“医+检+诊+药”全链条服务,这种闭环模式不仅提升了医疗效率,更创造了新的价值增长点。据悉,用户只需要通过“京东健康”APP 就能完成从症状自查、在线问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到检验预约、健康档案管理的全流程操作,极大节省了用户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而平台也能够以此为契机,拓展新的增长点。
二是,京东健康持续加码专科化服务,通过专科中心建设的方式,试图解决互联网医疗“同质化”问题。比如,京东健康的皮肤医院就建立了4个科室和49个专家工作室,累计服务患者超过1500万名。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京东健康不仅率先在2020年成立了“京东健康精神心理中心”,后于2023年升级为“京东健康心理服务中心”,前不久更是推出了基于心理垂类大模型的AI心理陪伴师产品“聊愈小宇宙”。这种专科化服务不仅提升了用户信任度,更通过与药企的 C 端合作实现变现。
只是,在光鲜数据背后,京东健康的医疗服务仍面临结构性矛盾。比如,京东健康家庭医生事业部的裁撤,暴露出互联网医疗的深层困境:医生资源难以有效整合,线上问诊的信任度不足,医保政策的限制更让盈利模式模糊。
虽然京东健康尝试通过专科中心,如皮肤修复中心、心脏中心等,来提升服务深度,但多数用户仍将其视为“线上大药房”,而非真正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与美国Teladoc的困境相似,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同样面临支付端的挑战:公立医疗体系的低价服务难以被替代,而商保市场尚未成熟,导致线上医疗服务的价值难以充分体现。此外,京东健康的医疗服务过度依赖电商流量,用户黏性更多源于药品购买习惯,而非对医疗专业性的认可,这种“流量变现”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
总的来说,京东健康的成长轨迹折射出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集体困境:如何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商业回报与社会价值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当资本的热情逐渐退潮,唯有直面医疗服务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构建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创造体系,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对于京东健康而言,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流量争夺,而是在医疗本质回归中重塑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