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退休的前辈多吉占堆同志出版了个人作品集,我有幸成为第一个从出版社拿到样书的人。捧读这部作品,无论手里还是心里,都感觉沉甸甸的。
手头感觉重,是因为全书有30万字,413页,图文并茂,装帧、设计、印刷都比较考究,是一部很厚重的作品;心里感觉重,是因为全书尽管只有78篇新闻作品,但集中体现了作者新闻报道的风格与特点,也是作者36年精彩新闻生涯的浓缩与见证,经得起读者检验。
多吉占堆同志1987年从中国新闻学院毕业后到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一直从事新闻采编业务工作,直至2023年底荣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高原新闻事业。36年间,他走遍了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常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社会生活第一线,经历并见证了36年间西藏自治区发生的各类重大新闻事件,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秉持“把每条稿件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经营”的理念,采写了大量新闻、纪实类稿件,总量达数千条,作出了党的新闻人和高原“新华人”应有的贡献。
作为高原新闻人中的一员,我曾经在多吉占堆同志的领导下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4年。我们曾多次共同深入新闻事件第一线,共同经历和见证了社会主义新西藏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正因如此,对我来说,捧读他的这部作品集,字里行间能读出更多别样的深情,别样的感触。
作者在自序《与雪域高原同行》中写道:“我相信,把这些凝聚了自己心血和汗水的新闻作品整合在一起留下来,能够成为新西藏过去这段时期的一个缩影,也是这段光荣岁月的一个注脚。”“希冀于从一名藏族记者的视角,客观而真实地呈现新西藏历史之变迁,高原人生命之灿烂。”
我认为这两句话道出了作者出版作品集的初衷和深思。依着这两句话,用心体会每一篇作品体现的主旨和情感,我想,这样一来,读者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意涵。
作品集分为“历史的瞬间”“时代的车轮”“文脉的传承”“科技的翅膀”“攀登的力量”“奋斗的人生”六辑,分别收录有关时事政治、经济建设、民族文化、藏医藏药、登山探险、典型人物等主题的稿件,每一辑中安排一篇代表作品“领衔”,突出每辑的主题和亮点,其他稿件则按时间顺序排列。
有过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的人很容易理解,从数千篇稿件中筛选出几十篇集纳成书,这对作者而言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正如作者在后记中透露的:“因书稿篇幅所限,筛选稿件是件很难下手的事情。稿件一删再删,最终不少自己喜欢的作品也无法入选;有的重要稿件,则因题材冲突、时过境迁、传播区域等种种原因,不得不‘忍痛割爱’,着实有些遗憾。”
读着书中的一篇篇稿件,我仿佛跟随前辈的脚步,从1987年慢慢来到2023年;如果再加上自己的联想,我仿佛和作者一起,再次经历一幕幕工作场景,一次次大小事件,与一个个采访对象娓娓交谈……
新闻界有种说法:“新闻是易碎品。”我当年上大学时,不止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这句话。记者一生中要经历、采访很多新闻事件,新闻稿件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传播价值,但时过境迁,往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被时代和历史所淹没。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年的新闻实践使我相信,有一些新闻作品,它深刻、细腻地描绘了某个历史瞬间,几十年过去后,当人们再次读到这些作品,就仿佛回到历史的深处。记录历史、见证岁月的作品,必然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
捧读《雪域新生》,我常常产生这种感觉:阅读中,我更注重那些能真实展现历史瞬间的故事、场景和细节,这些文字能瞬间吸引我抵达新闻事件的现场,让我看到“岁月的浪花”,读到“历史的注脚”。
人们常说:干记者这行是很辛苦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也是富裕的。因为记者比普通人有更多机会深入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经历、见闻和见识也在这过程中成倍地增长;因为报道的需要,有机会采访、结识各行各业的人物,无形中会把采访对象的人生经历变成自己的经历,把别人的经验和智慧变成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在记录别人的同时也在记录自己……这样的记者人生,是不是要比普通人丰富很多、宽广很多?
《雪域新生》已不仅仅是多吉占堆同志个人的新闻作品集,更是一部记录资深新闻人难忘岁月的珍贵写真。
来源: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