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日报】
4月15日上午,在淮北烈山经济开发区的安徽科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车间里,伴随着隆隆的机器运转声,胆红素产品源源不断地下线。
“我们以动物副产品苦胆、脑干、羊毛脂等特色资源为原料,生产胆固醇、胆红素、胆酸、胆粉、去氧胆酸等系列特色脂类产品,其中去年胆固醇、胆红素产量分别占国内同类产品总产量的35%和40%。”科宝生物董事长赵厚发对记者说,企业已成为原料药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
创办于2006年的科宝生物,是一家专业从事生物医药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全国第一家牛黄原料全部通过药品GMP认证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承担安徽省新兴产业专项。
科宝生物从金锣、双汇、雨润等大型肉制品生产企业采购动物副产品,通过萃取工艺提取后,胆红素产品纯度可达98%以上。
“以前我们的胆红素纯度卡在95%左右,重金属残留问题让我们头疼。”科宝生物生产管理部技术总监周为文说,企业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科研攻关,终于找到了“病根”,开出了“药方”,重金属残留问题也迎刃而解。
“胆红素具有解热、祛痰、镇静、抗氧化、抑菌、降压等多种功效,是体外培育牛黄和人工牛黄合成制备的主成分,能应用于130多种药品。”周为文介绍,每公斤胆红素的市场价格曾高达30万元,即使现在市场价也维持在5万元左右。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为支持科宝生物科技攻关,在淮北市有关部门、烈山区政府推动下,科宝生物与多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2018年,科宝生物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依托该所刘波博士团队力量,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以自产鹅去氧胆酸为原料,全细胞生物合成关键医药原料中间体——熊去氧胆酸,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料稀缺问题,并在淮北实现产业化。
烈山区还帮助科宝生物“柔性引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使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主导产品始终占据同行业领先地位。目前,科宝生物拥有8名博士后,4名安徽省领军人才及一批相关专业领域专家。
为帮助企业拓展产品应用领域,2023年底,经烈山区委组织部牵线搭桥,科宝生物与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达成合作,双方签订了《“特色脂类物质研究”产学研合作项目协议》。目前,研发出的新产品已用于国内海水虾类养殖试验。
科宝生物研发主管郭庆参与了这一试验。他向记者介绍,在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基地,南美白对虾食用了添加胆固醇、胆酸的饲料后,产量和个体重量都实现了翻倍。
在动物营养领域试验成功的同时,科宝生物依托产学研合作优势,正加速布局体外培育牛黄技术开发。
“体外培育牛黄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等同于天然牛黄的产品,我们坚持从源头做起,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体外培育牛黄项目,利用葡萄糖生产胆红素,然后模拟动物天然产物转化过程生产体外培育牛黄。”赵厚发告诉记者,该项目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体外培育牛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填补省内空白,将实现从原料供应商向高端体外培育牛黄产品制造商的转型升级。
“2024年,科宝生物实现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20%,缴税逾1100万元,研发费用投入占营收比例达8%。”赵厚发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原有生产设备已不能满足订单需求,亟须建设新厂、扩大产能。
烈山区委、区政府在区内暂无合适工业用地的情况下,帮助企业在邻近的淮北高新区选到100亩工业用地。“目前,我们正在办理相关手续,4月底能够交付净地,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新厂区。”赵厚发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