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世界,从一首诗开始。”
这是清照泉城诗歌之夜暨吕德安作品展系列活动的主题之一。
4月26日,诗人、艺术家吕德安携其绘画与雕塑作品,以“虚室”为题,与《飞地》主编张尔、山东大学教授亚思明、文化博主谈亦默及众多青年诗人在清照泉城·明水古城ArtBase中开启了一场跨越艺术与文学界限的对话。
表面上,这是一场文艺雅集,实际却暗含了清照泉城·明水古城破解古城同质化的“撒手锏”——唤醒古城,也从一首诗开始。
当李清照遇上陶渊明
吕德安,既是诗人,又是艺术家,曾出版诗集《南方以北》《顽石》《适得其所》《傍晚降雨——吕德安四十年诗选》及散文随笔《写诗,画画,盖房子》等,并多次获得国内重要的诗歌奖。
清照泉城诗歌之夜暨吕德安作品展,以“虚实”为主题,巧妙地将李清照婉约词派的古典美学与陶渊明“隐士气质”相融合,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比如其中的“匿名的山水”系列,以留白、拼贴等手法解构传统水墨,呈现艺术家对传统文人精神的当代诠释。
游客李心艾在一幅画前矗立良久。她说:“没想到在一座古城中,会有这么大的艺术空间,而且在清照故里看画展,心境格外不一样。你看这幅,会不会想到清照词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那种孤寂与愁思?”
吕德安说,很高兴能够在清照故里办这样一场展览,让他能够以现代的方式,与传统文化、与诗人进行交流与对话。在他眼中,李清照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去年清照诗歌艺术节时,我们曾围绕李清照的诗歌进行讨论,这让我对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我心中,她就像一个自由的精灵”。
这是吕德安第二次来到清照泉城·明水古城。“这里独具魅力,不仅很有南方的气质,更容易让人产生古代的遐想。”吕德安说,清照泉城·明水古城用旅游的方式将文化植入,让大众通过吃喝玩乐去慢慢体验传统生活,将文化变成生活的样子,“我早上到古街一看,很多游客很兴奋地像潮水一样涌进来,生活的门仿佛被打开,历史与文化重新跟人互动了起来”。
从“地理空间”到“精神容器”
夜色垂落,“春天就该读一首诗”诗歌之夜朗诵会在泉畔轻启。吕德安、张尔、亚思明等10余位诗人,捧着薄薄的纸页,朗诵着自己的诗作,新诗与旧韵在泉水的波光里荡漾交织。
住宿游客王林林沉醉其中,并鼓励9岁的女儿前去朗诵。她说,在这里,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旁观者,而是文化生产的参与者,这种深度体验催生的情感连接,远比购买纪念品产生的记忆更为持久。
马来西亚作家林雪虹是第一次来到明水古城。她说,这里与她去过的景区都不一样,清照泉城·明水古城与文化的链接非常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来到这里,常会有一些恍惚,仿佛中文课本照进了现实,原来李清照真的生活在这里”。
拥有30万粉丝的小红书博主谈亦默说,虽然很多中国古城都很有历史底蕴,却难以与当代游客进行现场对话,但清照泉城·明水古城不一样,“她将当代艺术巧妙融入其中,让清照文化、诗词文化变得很时尚、很好玩,而且景区在选择艺术家方面也很有眼光”。
还在山东大学读研二的青年诗人段敬茹仍在细细回味下午的《跨界诗话:诗性在多元文体中流淌》。现场,马来西亚作家林雪虹、小说家陈志炜、小说家蒋在、艺术表演者张释瀚、小红书诗人博主谈亦默等嘉宾与一众青年诗人、作家一起,展开深度对谈。从小说中的诗意元素到新媒体时代的诗歌生态,从艺术表演的诗性融合到学术研究中的诗学探索,让所有艺术形式的边界都在诗意的光照下变得透明。
“这场对谈给我的开题论文带来很大启发,而且在这么美的一座古城中,去参加一场学术讨论,也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段敬茹说,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李清照在她的印象中总与相思、婉约有关,但置身清照泉城·明水古城,却总会想起她“沉醉不知归路”的少女时光。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古城与诗、与艺术的联动,不仅激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更通过当代艺术的表达,让游客从“观看风景”升级为“体验诗性”,使古城从“地理空间”真正转化为“精神容器”。
一场持续发酵的诗意实验
实际上,这场持续发酵的诗意实验始于2024年。
从2024年3月开始,诗歌之夜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接连举办,高校诗人圆桌漫谈、“二安”诗会、“诗意清照·泉水生活节”等接续上演,“诗”像泉水一般,浸润着这座新生的古城。
尤其去年夏天,首届如泉涌·清照诗歌艺术节更是让很多人记忆犹新。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印度、哈萨克斯坦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60余位诗人和艺术家们汇聚清照故里,30余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活动相继展开,以图画、“演诗”、翻译、切身创作、探讨、相互交流等诸多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探索诗歌的多种可能,赋予诗歌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开幕式上,作为清照泉城·明水古城的总规划师和总设计师,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顶度集团董事长陈向宏郑重表达了要办一个百年诗歌节的决心——“清照诗歌艺术节是明水古城的‘金名片’,我们将与当地政府、投资方一起,把清照诗歌艺术节办精、办特、办长远,要努力为办成国际化的百年诗歌节而努力”。
在他看来,清照诗歌艺术节之于明水古城,是基因的力量、传承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泉水也好,建筑也好,风土人情也好,不仅仅是清照,还有很多的诗人和文人,她们共同孕育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那便是在‘好客山东’豪迈之下的对美好烟火生活的洞察和输出”。显然,以李清照为代表的诗歌,是其中最亮丽、最能打动现代人心灵的“语言密码”。
“清照泉城·明水古城与诗的链接,不仅为古城打开了一扇被世界看到的窗,也让大众更加了解诗歌。”《飞地》主编张尔说,你看,每一个走进古城的人,是不是都要在清照诗歌艺术节的海报前驻足许久。
当代人精神世界的“诗意接口”
不过,清照泉城·明水古城的“诗”,又不仅仅是“诗”。
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今年,在“明水古城”的前面,增加了“清照泉城”这一品牌IP。
清照泉城·明水古城国际泉水旅游度假区执行总裁徐飞说,“清照泉城”是明水古城“去同质化”很重要的一步。他坦言,当前我国古城古镇类景区已近3000家,但公众认知仍多停留在“免费开放、业态雷同、文化表达传统”的刻板印象中,“我们希望通过‘清照泉城’的品牌赋能,清晰古城定位,突出‘清照’‘泉水’两大特色,让这座流淌着千年泉韵的清照故里被更多人快速认识、了解、爱上”。
同时,相比追求短期流量的网红项目,清照泉城·明水古城更在意打造一种长红的“诗意生态”。“在业态布局上我们精挑细选,始终在探寻优质内容与业态,希望通过与美好生活链接,将这里打造成兼具诗意栖居与精神原乡的文化乌托邦。”徐飞说。
比如,今年春日,古城与济南本土头部书店联袂,创新打造全国首家城墙上的书店——归来书院,举办“春天城墙书集”“中国书店人大会”等特色活动,让沉睡的古城墙蜕变为流动的清照文化会客厅。未来还将推出清照主题音乐会、电音节、美妆艺术节、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等众多与美、与诗相关的活动,使其真正成为能够让人停留的诗意度假目的地。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当网红书店遇见古城墙、当吕德安的“虚室”邂逅李清照的平仄,清照泉城·明水古城正在用实践证明:真正的差异化,不在于建筑形态,而在于能否成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诗意接口”。在文化消费升级的今日,或许唯有将文化融入生活、将艺术植入土地,才能让古城免于沦为背景板,成为真正的“诗与远方”。
记者:石晓丹 编辑:刘雨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