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与黑芝麻智能合作,英特尔瞄准下一代智能座舱芯片|36氪专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1:39:00    

文 | 李安琪

编辑 | 李勤

芯片巨头英特尔,仍然在向智能汽车行业进发。

“全球汽车行业的未来正在被今天的中国创造。我们希望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今年4月23日,英特尔首次参加了上海车展。在媒体沟通会上,英特尔英特尔公司副总裁、汽车事业部总经理Jack Weast再次强调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但在高通、英伟达两家公司牢牢把握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芯片市场份额背景下,英特尔如何打开市场?

事实上,在2024年初,英特尔就已经发布了第一代SDV(AI增强型软件定义)座舱SOC。这与其面向PC市场的酷睿芯片基本同源。

然而,国内座舱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除了高通霸主,还有芯擎、芯驰等国产玩家,英特尔的座舱芯片并没有太多声量。

而这次,英特尔决定换一种策略。

上海车展上,英特尔就与黑芝麻智能达成合作,联合推出舱驾融合平台。该平台将整合英特尔的座舱SoC,以及黑芝麻智能华山A2000和武当C1200家族芯片。

黑芝麻智能华山A2000主要针对全场景辅助驾驶,C1200家族则是针对跨域融合计算的需求。

双方称,方案能满足汽车厂商从 L2+到L4的驾驶需求。目前双方已经成立了联合工作组,预计今年二季度发布平台参考设计,并做量产准备。

此外,英特尔还与AI公司面壁智能,推出车载纯端侧的GUI智能体,为用户提供离线的语音指令理解、上下文记忆、个性化服务推荐和屏幕操作等功能,并理解用户的复杂对话与指令。

换句话说,通过与黑芝麻智能不同等级芯片的搭配,英特尔希望能更灵活地满足车企的智驾与座舱需求。

不过Jack Weast表示,虽然和黑芝麻推出了舱驾融合,但合作并不只面向黑芝麻,“英特尔愿意跟任何ADAS厂商合作。”

除了合作进展之外,英特尔本身的汽车产品能力也在进化。

在车展上,英特尔展出了最新一代座舱SOC芯片等产品,性能表现更强。相比上代,生成式和多模态 AI 性能最高可提升10 倍;图形性能最高可提升3倍。

并且,第二代座舱芯片采用了Chiplet(即芯粒,预先制造好、具有特定功能、可组合集成的晶片)架构。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汽车事业部总经理Jack Weast介绍道,芯粒是一种更优的成本结构。

“先进的制程节点成本高昂。如果整个芯片,都采用最先进的制程节点,成本是最高的。”如果采用芯粒架构,就可以在芯片的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芯片制程。相对成熟的功能采用旧的制程节点,成本也更低。

而基于芯粒架构,英特尔称,其第二代座舱SOC可以为每个功能模块匹配性能出色且合适的芯片。汽车厂商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计算、图形和AI功能,降低开发成本,缩短上市时间。

在量产进度方面,英特尔表示,其第二代座舱SOC将于2026年正式搭载于量产车型。

英特尔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产品线是,域控制器。

20年前,英特尔在CPU等数据中心上,通过硬件虚拟化技术,来实现算力资源的调配,英特尔将其称为“软件定义架构”。

如今,英特尔想将这种“软件定义架构”的能力复制到汽车领域。

Jack Weast解释称,假如一辆车原有100个电子控制单元(ECU),当娱乐系统和ADAS系统整合后,ECU的数量仅从100降到了99,但车企的目标可能是精简至50个。

如何持续削减剩余的ECU单元?英特尔认为,可以通过软件定义域控制器的方式,实现工作负载整合。

例如,用户开车时不会同时开空调和打开座椅加热功能,英特尔可以把这两个工作负载放在单独的设备上。原来需要两块芯片,现在只需要一块芯片。而这块芯片上,如何以最优的方式来分配资源,则是英特尔擅长的任务。

“我们可以把数据中心的经验以及其他技术加以利用。一是算力资源池化,这件事情在云端做很久了;二是应用的可动态迁移。不管底层硬件是什么,但如果把它变成一个虚拟机,算力可以内部动态调配,用最需要的那一部分算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定义汽车。”英特尔中国汽车业务销售总监Cloud Li说道。

但这种算力资源的调配,也需要深入车企的电子电气架构定义等底层环节。在当下中国车企们倾向于自研操作系统、掌握车辆底层能力的趋势下,英特尔如何说服车企,将是另一重挑战。

以下是36氪等与英特尔公司副总裁、汽车事业部总经理Jack Weast、英特尔中国汽车业务销售总监Cloud Li的对谈,内容经编辑

问:英特尔在ADAS上跟黑芝麻合作,为什么没有选择跟Mobileye合作?

Jack Weast:我们希望能够打造开放的平台,愿意跟任何ADAS厂商合作,有客户喜欢用Mobileye的产品,有客户喜欢用黑芝麻的产品。

这次我们和黑芝麻推出了舱驾融合,但这个概念并不仅仅针对黑芝麻。我们提供的是基于芯粒架构的芯片,ADAS厂商可以把他们的芯粒融入我们的产品中,未来我们会跟更多ADAS厂商合作。

问:与黑芝麻合作的舱驾融合平台,是基于芯粒的吗?

Jack Weast:目前还不是基于芯粒。英特尔的是座舱芯片,外部摄像头会先进入到ADAS芯片,然后再通过PCIe流入到英特尔芯片。目前是这种融合方式,但未来会打造基于芯粒的架构。

Cloud:目前舱驾方案中两颗芯片之间主要依赖以太网,但问题是,座舱端是看不到驾驶端摄像头的数据。很多摄像头一定程度上是冗余的,因为一部分接在座舱端,一部分在驾驶端。英特尔通过PCIe把两个芯片连接在一起,可以保证实时性,车厂可以在座舱端通过ADAS摄像头玩出更多玩法,可以在座舱端用多模态AI去识别车外环境,做更多互动。

提问:在英特尔看来,阻碍汽车行业完全过渡到集中式电子架构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Jack Weast:英特尔采用的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架构,这个架构来自于我们的数据中心,但传统的汽车厂商没有数据中心,他们之前对于“软件定义”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他们认为就是将软件不断更新,但实际上“软件定义”的架构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思维,要把软件硬件完全分开,不仅是CPU、内存,还有I/O方面。如果有工作负载进来,要从软件层面进行资源评估,以最优方式来分配资源。这与传统嵌入式ECU架构不一样。

如果把娱乐系统和ADAS系统整合在一起,那100个ECU只会变成99个,但这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还可能会造成系统的复杂性,跟安全相关的系统复杂性也升高。

我们想的是把ECU整合起来,最后从100个ECU变成50个ECU,这不仅涉及娱乐系统和ADAS系统,还涉及空调、座椅、门锁等系统。

举个例子。我们电动汽车公司客户采用了英特尔整车架构。车里有个“哨兵模式”,电动车熄火后,“哨兵模式”能监控车周围的情况。如果这个功能做进座舱系统,会耗费30W-40W的电能。

但我们把这个工作负载放在Linux Container里面,也就是另外一个单元,而不是中央计算单元,只需要耗费4W的电。一旦发现紧急情况,唤醒大系统,这时候才会耗费更多电能。

Cloud:补充一下,英特尔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不仅仅是看某一个域。把座舱和辅助驾驶融合在一起,只是少了一个域控,我们的目标是把100个域控变成50个域控。

我们可以把数据中心的经验以及其他技术加以利用。一是算力资源池化,这件事情在云端做很久了;二是应用的可动态迁移。不管底层硬件是什么,但如果把它变成一个虚拟机,算力可以内部动态调配,用最需要的那一部分算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定义汽车。

Jack Weast:这有非常大的潜力。比如现在一个ECU针对很多功能,但我们在开车时其实不会同时开空调,和打开座椅加热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工作负载放在单独的设备上。这意味着,原来需要两块芯片,现在只需要一块芯片。英特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助汽车厂商大幅降低成本。

问:英特尔现在的发展中心是座舱,这是否意味着已经放弃智驾市场了?

Jack Weast:这要回到什么是真正的软件定义架构。在这样的架构中,一切都只是一个工作负载或应用程序,是ADAS、信息娱乐、空调、卡拉OK,可以是其他任何东西。

因为芯片与软件分离,因此不需要构建一个专用的ADAS芯片或专用的信息娱乐芯片,构建的是一个通用、高性能的计算平台。这种软件定义架构已经被电信、工业制造等许多行业所采用。当高性能通用计算变得足够强大时,定制化的需求就会逐渐消失。

问:英特尔进入汽车市场稍微迟了一些。现在竞争格局很激烈,这是不是意味着英特尔要在价格上做一些妥协?还有其他办法帮英特尔获得更多合作方?

Jack Weast:英特尔进入汽车领域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们有一款信息娱乐产品应用在全球超过3000万辆汽车上,包括中国品牌。我们现在加强了路线图,增加了新产品线。

我们的产品与其他厂商相比,差异化优势是基于Chiplet(芯粒)的架构。

因为行业普遍提供的是一块大芯片,不管高端车还是入门车,芯片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入门车型关闭了芯片50%的功能,但芯片制作成本是不变的。所以对很多厂商来说,大芯片还是一个成本比较高昂的解决方案。

使用Chiplet,是一种更优的成本结构。多节点Chiplet也是如此,我们是汽车行业首个支持多节点的架构。

因为先进的制程节点成本高昂。如果整个芯片,都采用最先进的制程节点,成本是最高的。我们可以将其分割开来,其中小部分采用较旧的制程节点,成本更低,并且更适合这些功能。

问:英特尔汽车业务在公司的营收占比多少?

Jack Weast:现在汽车收入还没有单独呈现百分比。但汽车业务是英特尔客户端计算事业部的一部分,与英特尔PC产品业务同属一个部门。这意味着,汽车业务可以更好地利用我们在AI PC上的巨额投资,并将其应用到汽车领域。

我们认为,汽车业务是英特尔的增长机会之一,并且全球汽车行业的未来正在被今天的中国创造。我们希望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