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经济大市、外贸大市,广州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抢抓发展机遇、抵御风险挑战,奋力开好局、起好步,事关全局、事关长远。
今年一季度已经过去,如何看待广州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聚焦人才、外企、民企、产业、政策五个关键词,深度解码广州这座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发展韧性和活力,从中读懂“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与担当。
▎人才 ▎
对一座城市而言,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根基。流量的聚集地,往往也是机遇的所在地,而广州从来不是一座缺少流量的城市。
刚刚结束的清明假期,广州迎来548万人次游客,同比增长9.1%,文旅消费总额同比增长22.8%。而在今年春运期间,离穗和抵穗人员更是累计约1.9亿人次,同比增长4.5%,突破了历史纪录。这些数据,把一座枢纽之城的流量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泼天的流量”只是起点,用脚投票的“留量”才是答案——截至2024年末,广州常住人口达189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1万人,增长0.8%,占全省比重14.85%,稳居全省人口第一大市位置,平均每天有超过413位新市民落户。
广州为何对人才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答案或许藏在今年3月的一场招聘会上。
3月16日,全国12万求职者,汇聚广州琶洲,参加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启动仪式暨“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近60万线上线下优质岗位虚位以待。
“我读博期间研究的课题是固态电池及电化学,未来也想学以致用,在这方面深耕。而广州有非常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小鹏汽车、东风日产等公司都在广州,与我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江彪的一席话,道出了广州对人才的极度渴望,也道出了广州对人才的吸引力所在。
广州的产业厚度,激活就业“新引擎”: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师孔弟良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考取电工证后,他的月薪翻倍至1.2万元,福利也比以前更好。随着产业升级澎湃热潮,广州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低空经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激增,也让更多人才在广州找到人生契合的方向。
广州的创新浓度,构筑人才“新高地”:大学大院大所众多,高校84所,在校大学生165万。国字号科研平台齐全,广州拥有全省超六成高校、七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八成科研机构。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强度3.4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第8。有高新技术企业1.3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4万家,形成了高质量的科创人才引力场。
广州的政策温度,绘就全龄“幸福圈”:礼遇英才,让青年人才安居乐业,广州不遗余力。广州以“四高四无忧”人才政策为核心,为来穗就业创业人才提供“全链条”保障。广州用诚意,邀请各界人才共绘发展蓝图,共赴美好未来。
创新策源力、政策穿透力、产业活力、羊城魅力持续释放,“百万英才”纷至沓来,选择来穗安居就业,书写新时代的“孔雀东南飞”。
2025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2025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落实省“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深化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
今天的广州,正在以实际行动作答。这里可以是临时驻足的驿站,更是安放理想的港湾;这里不但有刹那的烟火,更有四季常青的梧桐。对于这座城市来说,你不仅仅是过客,更是归人。
策划/张浩、吴城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贾政、吴城华、方晴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李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