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额尔古纳市立足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深挖戍边文化内涵,积极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打造“理响右岸”理论宣讲品牌。
一、溯源而生:戍边沃土孕育“理响右岸”
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的界河,额尔古纳坐落其右岸。无论是地理因素,还是历史因素,都决定了额尔古纳肩负着天然的戍边使命。额尔古纳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响彻”右岸,深入人心,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这也是宣讲人的“理想”,额尔古纳市打造“理响右岸”宣讲品牌由此应运而生、以此破题,构建“理论+文化+治理”融合模式,以“理”铸魂,深植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根;以“响”破局,创新北疆理论传播之声;以“右岸”为锚,彰显戍边实践之地域标识。
二、创新实践:“四维工程”赋能品牌建设
(一)传播裂变工程:从“传统阵地”到“全域触达”
持续推出“理响右岸”全媒体宣讲系列视频,制作《二十届三中全会名词解读》《戍边文化》《国防教育》等系列微视频17期,播放量突破3万次。通过新媒体平台、社区群等“云端”阵地,将宣讲内容转化为“短平快”的视听产品。同时,线下举办“智慧青春·书香额尔古纳”读书会、“诚信北疆”演讲比赛等活动,巾帼宣讲团以访谈模式的“女性会客厅”,畅谈工作生活、分享心得体会,形成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传播热潮。
(二)理论深耕工程: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研”
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院、内蒙古大学以及呼伦贝尔学院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学术期刊《北疆文化研究》公开发表文章《额尔古纳“戍边文化”建设调查研究》;在《内蒙古日报》整版刊发文章《额尔古纳:聚力打造戍边文化品牌持续深化北疆文化建设》,为额尔古纳理论宣讲提供扎实依据。
(三)融合赋能工程:从“文化品牌”到“发展引擎”
以“戍边文化”为纽带,推动宣讲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额尔古纳河右岸”经典旅游线路,开展“阅赏·我和草原有个约定·额尔古纳河右岸”慢直播活动,将理论宣讲融入景区导览、民宿体验等场景;建设“戍边文化主题公园”“室韦红色前哨”等实体阵地,使游客在润物无声中厚植家国情怀、筑牢精神根基。
(四)分众润心工程: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针对党员干部、社区居民、农牧民等不同群体,依托“基层学习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北疆文化”等主题宣讲“七进”活动500余场次,覆盖2万余人次。拉布大林街道新华社区一把“小板凳”一个“移动讲堂”零距离传递政策,全方位深化教育,让党的理论宣讲更加深入人心。额尔古纳市检察院以“携手‘童’行‘未’爱护航”为内涵打造“童桦未检”法制宣讲品牌,实现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
三、实践成效:“声入人心”凝聚思想共识
扎实推进“理响右岸”理论宣讲工作,以三级宣讲网络凝聚群众共识、以特色文艺活动激发文化认同、以民族团结标杆强化思想引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北疆落地生根。以三级网络强根基,建立“市领导带头讲+特色队伍巡回讲+百姓名嘴常态讲”宣讲模式,组建“法治、青年、巾帼”等9支特色宣讲队,吸纳宣讲员70人,选拔“理响新征程”优秀宣讲员10名,组成专兼结合宣讲梯队,促进基层党员干部、边境群众、青少年等2万人次参与学习。以文艺宣讲引共鸣,乌兰牧骑巡演与戍边文化传承深度融合,通过“电影+宣讲”“邻里故事会”等200余场特色活动,让俄罗斯族巴斯克节等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价值,内蒙古卫视专题报道的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心系国防守护北疆”戍边事迹,推动戍边文化宣讲与爱国主义教育双向赋能,实现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同频共振。以思想认同树标杆,蒙兀室韦苏木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集体,党委书记达富拉受邀参加自治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巡回宣讲,通过“典型示范+全域辐射”的双轮驱动,既在额尔古纳立起“看得见的标杆”,更以“石榴籽”工作法串起跨区域经验共享链,推动守望相助理念深度融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实践。
下一步,额尔古纳市将继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右岸“声”入人心、聚力成势,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思想力量!
来源:额尔古纳市委宣传部
美编:刘坤
主编:王亚男 监审:李金田
监制:付惺
总监制:苏都毕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