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秦川
近日,一场历史罕见的大风不期而至。
图源:中新网
据报道,4月10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表示,此次冷空气过程会给我国华北和黄淮东部地区带来强风天气,瞬时极端大风会达到12~13级。
12~13级阵风意味着什么?“可以吹倒直径30cm左右的树木、广告牌、简易搭建物、农业设施和一些交通设施”。
对此,受强风影响的地方不敢“怠慢”,而是严阵以待。比如,北京发出预警,此次大风过程极端性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同时,全市16区闻风而动,“把各项防范工作和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全力打赢这场应对大风天气的硬仗”。
如今,多地恢复风平浪静,大家回归正常生活。此次极端大风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其一,“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永远有效。强风来袭之前,各地都闻令而行,严阵以待,应对措施到位,氛围感拉满。
在一些网友看来,相关部门有些过度渲染强风威力,感觉大风来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大风为啥感觉没那么大”。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应对强风不可麻痹。以往很多教训都表明,一旦失防,后果严重,以“万无一失”防“一失万无”是应对灾害的正确姿态。
其二,遇风不要一味想着御风,而要尊重科学。强风来袭,很多人有个浪漫想法,“御风而行”。事实证明,驾驭强风并不容易,顶风而上必然受损严重。怎么办?科学先行。
强风天气,京张高铁、京津城际、京沪高铁、京广高铁、京哈高铁、石太客专和山区普速铁路部分旅客列车部分停运,天津港所辖海域所有进出港船舶全面停航,很多地方都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在突发险情时能够迅速响应、协同作战,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秩序稳定。诸如此类,都体现了科学应对。在个人防范上,有居民用“米”字胶带贴窗户以防御风力冲击,受到专家好评。
此外,相关部门还提出,要科学做好天气预报预警,密切跟踪监测此次大风天气过程,加强会商研判,强化科技赋能,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前瞻性精准性,滚动播报天气变化。这也是科学应对强风的应有之义。
其三,极端天气频发,要做好常态化应对准备。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专家认为,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也有具体的区域性特征。面对不期而遇的严峻挑战,要时刻保持警惕、全力以赴应对。
据报道,连日来北方的极端大风,导致沙尘大范围传输,全国18个省份受到影响。面对近年来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天气,各地各部门应当提前应对,筑牢防线。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内蒙古通辽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应对极端性天气地方性法规《通辽市极端天气应对条例》,备受关注。应对极端天气,既要强监管、防风险,也要补短板、堵漏洞,既要确保灾情处置迅速、应对有力、及早见效,也要强化防范,把把防范工作做在前头,做在实处。
“风”险无处不在,极端天气时有发生,是主动应对还是被动防御,带来的是不同结果。树牢风险意识,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懈情绪,真正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使命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才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