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0年前的今天,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锣鼓喧天,红旗招展,渠水奔涌,荒岭润泽。
60年沧桑巨变,红旗渠依旧奔流不息;60年岁月流转,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当年那些与修渠工人形影不离,日日修渠所使用的铁锤、钢钎、大撬等老物件儿,现如今默默躺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展柜中、印在红旗渠精神的书册里,它们的身影被年轻一代看见,却不一定被了解。
我们选取了6件与红旗渠密切相关的老物件,以这些老物件自述的形式,邀您一同回望那段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感悟那条长渠里生生不息流淌至今的精神伟力。
钢钎:红装柔肩展豪情
别瞧我现在身子弯了
背也坨了
可60年前
我也算开山挖渠的“主力军”
那时候可没什么大型机械
1500公里的红旗渠
可全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
凿出来
估计你也猜得差不多了
嗯,我就是被铁姑娘们
握在手里的钢钎
红旗渠修建中使用过的钢钎(红旗渠纪念馆供图)
记得那年冬天
宋腊英带着我来到凤凰山
看着凤凰山上
尽是奇峰异石,悬崖绝壁
宋腊英的手也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我
她拉了拉旁边郝改秀的衣角
轻轻地问了句
“就凭咱手里的这铁锤钢钎,真能从那山上劈出条大渠来?”旁边的郝改秀毫不犹豫地回答:“咋不能?有党在前面引路,有全县人民在后面撑腰,这几堆石头能有多大分量!”
就这样
我跟着这群铁姑娘们上了山
任务就是凿炮眼
一开始
这些姑娘们
谁也不愿意和我搭伙计
抡锤的姑娘照不准我的头
不是打空
就是把和我搭伙计的
姑娘的手砸流血
可那时候也没啥好的办法,只能简单包扎一下接着干,干了三天下来,这个虎口裂出了血,那个指头肿成了鼓槌儿,到了晚上,姑娘们一个个疼得睡不着,可第二天却没一个人喊苦说累。
我也就是从那时候打心眼里
佩服这群姑娘们
愣是凭着一股子倔劲儿
掌握了各种抡锤打钎的技术
“没结婚的,头发白了也不回。结了婚的,瘦掉10斤肉,也不当软骨头。”这是当时姑娘们许下的铮铮誓言。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姑娘们从每组3人调整为每组5人
其中一个姑娘两只手
分别把我攥在手心
其余四个姑娘
分别在两边抡锤
我和五个姑娘
宛如一只鸟儿张开了双翅
而我们又恰好在凤凰山上
所以人们就称这种打钎法
为“凤凰双展翅”
一天下来,铁锤要在我身上敲打1600多次,可姑娘们连个手套都没有,手臂都被震肿了,再加上冻疮,整只手都烂掉了,医疗队来给她们打消炎针的时候,针头从手背扎进去,消炎液就从手心里渗了出来,晚上睡觉的时候必须握紧拳头才能入睡,也就是这样,工作效率硬是被这群铁姑娘们提高了2倍。
在叮叮当当的声响中
我的背佝偻了
姑娘们的手也粗糙了
可山劈开了,渠水引来了
如今上了岁数的我
坐在红旗渠纪念馆的角落里
红旗渠修建中使用过的钢钎(红旗渠纪念馆供图)
看着川流不息的红旗渠水
想起当年和姑娘们
一起开山挖渠的艰苦岁月
我那弯下的脊梁
却又如太行山般挺拔了起来
(文字丨申昕 李坤)
(来源:安阳融媒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