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着陆月背、石墨烯超导掀开量子世界的神秘面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全网刷屏……中国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你是否好奇,究竟是什么,让人类一代代前赴后继、攀登科学的高峰?
是科技改变世界的伟力,是科技给予人类的福祉,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还有,科学震撼人心的美丽。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些方程式是造物者的诗篇,造物者用最浓缩的语言掌握了世间万物。”众多科学家都曾赞叹自然规律运作的深层次之美,那是认识世界本质的终极美丽。
我们将这种难以言喻的美
用镜头一一呈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出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专业指导的
五集科学纪录片《科学之美》
将于4月13日起
每周日晚 21:20
登陆CCTV-10科教频道
△《科学之美》宣传片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之美》以纯粹、极致、绚烂的视觉奇观展现科学魅力、普及科学知识。本系列片以五大自然奥秘为主题,用超微观摄影、科学实验与野外考察纪实相结合的方式,见证科学与艺术的共生,吟唱人类智慧与感性的交响诗篇。
第一集:看一滴水里的宇宙
水,看似最简单的物质,却有着无数未解之谜:雪花为什么是六角形?冰为什么这么滑?水的结构究竟是什么?而探索微观水世界科学之美的旅程,或许将照亮人类探索未来的路。
△显微镜下的雪花
这是人类首次捕捉到的雪花诞生时的立方冰晶。中国科学院团队借助零下170℃的冷冻电镜,颠覆了百年来只有六角冰晶的观点。
△人类首次捕捉到的雪花诞生时的立方冰晶图像
这是北京大学江颖教授拍摄的世界首张水分子图像,竟与黑洞结构惊人相似。从窗棂冰花到冰川消融,解密水分子的量子特性,与影响地球生命的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世界首张水分子图
△显微镜下冰窗花形成过程
第二集:看生命共生的奇观
你以为真菌只是雨后的小蘑菇?不!它能操控蚂蚁,让水稻增产,甚至“造土壤”治理沙漠!
在云南普洱的原始森林中,一种真菌正上演自然界惊心动魄的操控艺术——它让被感染的蚂蚁化身“僵尸”,为真菌繁殖献祭生命。这就是“虫草”的形成过程。尽管过程看似残酷,但这种跨物种间深刻而复杂的共生关系,共同维系着生态的循环不息。
△菌丝体从蚂蚁体内生长出来
△显微镜下菌类生长延时影像
在地衣的共生联盟里,真菌与藻类用数亿年磨合出荒漠生存的策略。我们将一起探索自然界的共生奇观,看中国科学家如何将这一自然智慧转化为农业增产与沙漠治理的利器。
第三集:追寻宇宙深处的密码
抬起头仰望星空,在那里,大自然仅仅用两种颜色,就绘出了世界上最壮丽的图景。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一眼”能扫描几千颗恒星,也许仅仅能窥见银河系千亿分之一的秘密;“中国天眼”(FAST)捕获到30亿光年外的信号,究竟是脉冲星还是外星文明?海拔4410米的“拉索”(LHAASO)观测站,如何通过20亿年前的伽马暴追索高能宇宙线的起源?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中国天眼”FAST
△拉索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列阵
跟随中国天文学家,我们一起聆听来自深空的“宇宙密码”。
第四集:探索人类大脑的秘境
人类大脑的重量,只有1400克左右,却是宇宙间最复杂的造物之一。上千亿个神经元如何编织成记忆、情感与创造力?每一个神经元又是怎样生长出独一无二的结构?
通过专业跳水运动员的脑部扫描,科学家发现长期训练能重塑丘脑结构;而观测大脑中“堵塞的高速公路”,正在为攻克阿尔茨海默病点亮希望之光。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像高速公路一样交叉形成网络
大脑的美丽,不仅在于它的复杂与精妙,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无限可能。在这片智慧的星海中,每一个生命都拥有成为星辰的潜力。
第五集:解读仿生的密码
壁虎脚底50万根纳米级刚毛,如何为中国空间站提供“人工重力”行走的灵感?帝王蝶复眼感知的偏振光,怎样为无人机装上永不迷路的“天然罗盘”?
中国科学家从生物亿万年进化中提取的科技密码,让仿生材料与机器人突破制造极限。
△电子显微镜下,壁虎脚掌上的刚毛
△无色半透明的晶体,透过偏振光所呈现出的光彩
△通过感知偏振光信息辨别方向的帝王蝶
自然是最伟大的设计师。亿万年的进化史诗,赋予了生命最精妙的生存智慧。当人类翻开自然之书,也就在阅读通往未来的科技密码。
《科学之美》
这是一场横跨十亿年进化长河的旅程
一次从纳米到光年尺度的穿越
以科学之眼 见万物之美
那是全人类仰望星空时
眼底流转的同一片银河
《科学之美》
2025年4月13日起晚间21:20
CCTV-10 科教频道
邀您共赴这场
理性与浪漫交织的视觉盛宴!
责任编辑: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