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所作的一首著名词篇,以其激昂悲壮、慷慨激昂的格调,抒发了作者抗击外侮、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满腔热血。以下是满江红全文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将个人的功名与广阔的天地相比,表达出作者不以功名为念,心系天下,矢志不渝的壮志。
时间与空间的交错*“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句,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奋斗相对照,警示人们要珍惜光阴,勿失大好年华。
悲壮激昂:下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直接抒发了对靖康之耻的刻骨仇恨和对复国大业的渴望。
英勇豪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两句,展现了岳飞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满江红》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战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不懈奋斗。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定意志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及赏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以自己历经艰难险阻的经历起兴,描绘了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景象,奠定了全诗悲凉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通过“风飘絮”和“雨打萍”这两个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国家破败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诗人通过地名“惶恐滩”和“零丁洋”的双关,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忧虑和孤独,情感深沉而复杂。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哲理,即人生终有一死,但死要有价值,要有“丹心”照亮历史,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
整首诗贯穿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个人气节的坚守。在民族危亡之际,文天祥以自己的行动和诗歌,展现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诗歌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杰出篇章。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崇高的境界,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是明代文学家于谦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即将投身军旅,告别家人的豪迈情怀和对国家的忠诚。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及赏析
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通过“青山”和“水”这两个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深远的江南秋景图,展现了诗人即将离别的环境背景。
次句“秋尽江南草未凋”,点明了时令是深秋,虽然秋意已浓,但江南的草色依然未凋,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坚韧和不屈。
第三句“二十四桥明月夜”,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依依不舍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末句“玉人何处教吹箫?”原是杜牧的诗句,于谦在此借用,既表现了对家人的柔情,也隐含了自己即将远行的豪迈。这里的“玉人”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家人,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寓意着诗人即将在战场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整首诗虽然写的是离别之情,但背后蕴含的是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军旅生活的向往。诗人在离别之际,没有过多的缠绵悱恻,而是以豪迈之情示家人,显示出其高尚的家国情怀。
《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将于谦的豪迈气概和对家人的深情款款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离别诗,更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展现了诗人以国为家
《赋得草原古送别》
这首《赋得草原古送别》以古风的形式,通过对草原景色的描绘和对离别情感的渲染,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草原生活的眷恋。诗歌语言古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古风韵味和草原气息的佳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鼓励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下是这首词的全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安史之乱后的国都长安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遭受深重灾难的忧思与同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句“国破山河在”以极其沉痛的笔触,写出了国都虽已陷落,但自然界的山河依然如故,这种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痛心疾首。
第二句“城春草木深”进一步描绘了长安城的荒凉景象,春天本应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此时城中的草木却因无人打理而疯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中的哀愁气氛。
第三句“感时花溅泪”,诗人以花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时局的感伤,连花朵都似乎因感慨时事而落泪,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第四句“恨别鸟惊心”,诗人以鸟儿惊飞的情景,比喻自己因战乱而与亲人分别的痛苦,进一步渲染了诗中的悲凉情绪。
第五句“烽火连三月”,写出了战火连绵不断,持续时间之长,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战乱中,家书成了极其珍贵的东西,因为它承载着亲人的消息和思念,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和对和平的渴望。
7.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以自己的白发和无法束发的形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哀,诗人在忧国忧民的同时,也感叹了自己的衰老和无力。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反衬出战乱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诗中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春望》是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诗人博大的人文情怀和深邃的艺术境界。
《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秦淮河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以下是《泊秦淮》的全文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秦淮河上的夜景。烟雾弥漫,月光映照在寒冷的水面上,沙滩也被月光笼罩,形成了一幅朦胧而幽静的画面,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
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点明了诗人泊船的地点,秦淮河畔是当时南京城内的繁华之地,酒家林立,夜晚灯火辉煌。诗人在这里停泊,既可以观赏夜景,也便于听到酒家的歌声。
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国恨”是全诗的转折点,诗人通过“商女”这个形象,批评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商女指的是在酒家卖唱的女子,她们沉溺于歌舞升平的生活,却对国家的兴亡漠不关心,这里“不知亡国恨”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沉溺于享乐、不思国事的达官贵人。
“隔江”指的是长江,诗人通过“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商女的无知和对国家命运的漠视。“后庭花”是指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这首歌曲被认为是亡国之音,诗人借此暗示了晚唐时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败的预兆。
《乙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共315首,写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农历乙亥年。这组诗内容广泛,既有对个人生活的感慨,也有对时事的评论,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表达。《乙亥杂诗》其五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
《乙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来形容“离愁”,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尽愁绪。而“白日斜”则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象征着诗人人生的黄昏,同时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第二句“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的是吟咏诗篇时手持的马鞭,诗人通过“东指”这一动作,表达了自己即将离开京城,踏上遥远的旅途。这里的“天涯”不仅是地理上的遥远,也象征着诗人心灵的孤独和迷茫。
第三句“落红不是无情物”是对落花的深刻感悟。诗人认为,虽然花朵凋零,但它们并非没有情感,而是以一种更加深沉的方式存在。这里的“落红”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喻,表达了自己虽然遭受挫折,但仍有价值和情感。
末句“化作春泥更护花”进一步阐释了落花的价值,它们化作泥土,为新花的生长提供了养分,这是一种生命的转化和延续。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虽然离开政治舞台,但仍愿意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落花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的关怀。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尤其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责任的坚守。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龚自珍诗歌中的佳作。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儿子们的教诲。以下是《示儿》的全文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达观态度。诗人深知一旦死去,世间的一切都将与自己无关,这是一种对人生终极命运的接受和超脱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转折了诗人的情绪,表达了他对国家未能统一的深切悲哀。诗人的一生都在渴望国家统一,遗憾的是,他无法亲眼见到这一天的到来。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军队北伐成功的期盼。这里的“王师”指的是宋朝的军队,“北定中原”则是指收复被金朝占领的中原地区,这是诗人一生的政治理想
末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诗人对儿子们的遗训。诗人告诫子孙,在家祭时不要忘记告诉他收复中原的好消息。这里的“乃翁”是诗人自称,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最后期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充分展现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诗人在临终之际,仍念念不忘国家大事,这种至死不渝的忠诚和执着,使得《示儿》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感人至深的篇章。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士人普遍的家国情怀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